现在的位置:首页 → 512专题→ 512→ 天地无情,人间有爱
天地无情,人间有爱
发表日期: 2009-05-04 责任编辑: 阅读:213

                                  ——纪念痛苦与感动的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一周年了......

     一周年了......

     晴天霹雳一声,全世界为之一震。世界在这一瞬间停滞,生命在这一时刻里消失。5·12是一个令每一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令千千万万个本是幸福美满的家庭转瞬家破人亡,无数鲜活的生命片刻之间消逝在了这片美好的土地上。

     曾经看到那些画面,读到那些报道,我想每个感性的人都会掉眼泪。我不知道要怎么去描述这样悲惨的事实,那些倒塌的屋舍,那些无辜的死难者,那些废石瓦砾下面的坚强的生命,那些孩子们无助的眼神,那些救援人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模样,那些灾难后依然坚强面对的人们,那些军民鱼水情的画面,那些灾区工作者不经意流下的眼泪,那些从早到晚一直排队献血的长龙,那些乞讨为生的人向捐款箱献上的爱心……我总是被这些画面深深感动,泪水也总是湿润我的眼眶,伤心的泪水与感动的泪水混成一片。

     忘不了震灾中罹难小学生那一只紧握铅笔的柔弱小手;忘不了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死死护住四个学生的感人瞬间;忘不了那位用身体护着婴儿的母亲留下“亲爱的宝贝,妈妈爱你”最后一条短信……这样的镜头,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感动,让我们痛彻心肺。汶川地震的降临,给当地人民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地震遇难的人们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儿女,失去了亲人,他们的灾难和悲痛,也是全国人民的灾难和悲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们都献出一份爱心,灾区人民就会增添一份关怀的温暖。

    看到十几万救灾的大军克服各种重重困难,采取各种救灾形势,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疲劳,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救人精神和战斗作风感人肺腑。救灾队员在抗震救灾中,他们一连几十个小时不睡觉,不休息,他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营救出一个又一个幸存者的生命。“以人为本”是救灾的核心,他们抢抓时间,赶超时间,设法救人。对灾难的幸存者只要有一线希望,营救人员就尽百倍的努力去抢救每一个受害者。营救人员在第一线抗灾战斗中齐心奋战,奋不顾身,舍已救人的的崇高精神感动人心。

    当灾难发生后,到处可见地震的救援行动,到处可见爱心在闪现,到处可见感人事迹在发生,到处可见英雄的光辉形象在发光,谁是抗震救灾中最可爱的人呢?温总理在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亲临指导,为受灾地区和群众寝食难安,他是位好总理,是最可爱的人;在祖国母亲遇难的时候,我们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白衣天使们在救灾现场争分夺秒的抢救伤员,她们让我们看到了“天使”的模样,她们是最可爱的人;群众们积极参与救灾活动、积极组织募捐活动、积极参加献血活动等等的一切,让我们知道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这是一份感动,那是一种爱。

    地震给灾区同胞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和痛苦,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此次汶川的地震让全中国的人民流泪,可也让全中国的人民齐心协力,谁说中国人人心不齐?13亿多人口用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是团结的!有句古话“多难兴邦”,中华民族是经得起考验的民族,灾难不仅激发了我们的潜力,也激发了我们的凝聚力。让我们一同抗震救灾,让我们的国家从这次灾害中不仅不会被打败,而且要练出钢筋铁骨来!

    汶川地震,我们不能仅仅认为这只是一场单纯的自然灾害。在这次灾难中,我们应该领会到人类跟大自然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脆弱渺小的。在救灾中,由于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严重,导致救灾工作的进行难度很大。而这些自然灾害正是人类随意破坏自然所造成的。我明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人类要想使自己的文明永远地延续下去,就必须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要不然将会有更多的灾难降临到我们的头上。在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今后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天灾下,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一声声无助悲痛的哭泣,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渺小;一桩桩求生的奇迹、一幕幕人性的光辉,则让我们见识了生命的坚强与伟大。当生命受到威胁的一刻,当看到生命脆弱的一面 ,恐惧的双眼和无助的双手 ,让所有的人都心寒胆战 ;当听不到妈妈的呼唤 ,当看不到孩子的欢笑,生命失去美丽的色彩 ,顷刻间变的苍白 ,我内心深处生命的概念 ,也瞬间变的清晰 。活着 ,好好的活着 ,所有的人都一起好好的活着,用爱来温暖彼此 ,用爱来描绘生命的色彩 ,拉住彼此的双手 ,铸就生命的堡垒 ,用智慧创造生活 ,用汗水去创造生活,我们美好而永恒的生活。

联系我们| 网站手机版| 网站统计 | Powered by davis
更新维护:爱心服务社网络部| 地址:广东梅州市梅江区嘉应学院 爱心服务社微博 社团微博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7-2023[爱心服务社] 粤ICP备10087397号-3 爱心服务社微信 社团微信 爱心服务社微信